語言到底會帶給我們多少力量?隨口說出的東西隱含的意義有多大?
最近遇到某種奇怪的低潮,無關於外在,純然是自我的反思。更精確點說好了,是外界的
事情確實對我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但是會造成衝擊,是來自於本身的問題?或說是弱點
?如果不用負面的字句,應該說是脆弱的部分吧!
看到某個blog中發生的“茶壺裡的風暴”,讓我感慨萬千。我的第一個疑問是這個人的語
氣怎麼那麼衝啊!她真的是一個致力於修行的人嗎?接下來的反應是,她真的懷有很大的
憤怒。問題來了,我為什麼覺得追尋心靈更上層樓的人不應該生氣?仔細檢視自己,有很
多時候我是會壓抑自己不愉快的人。這些壓抑並不是解決這個問題,說難聽點是擺爛。當
我處於比較好的狀態的時候,我會不知不覺的自行消化負面的情緒能量。但是更多時候,
這些壓抑不滿,是混雜在其他生活中愉悅的事情上,某種程度也污染了我自己的情緒。我
隱藏自己情緒的原因是什麼?是為了建立一個和緩不傷害人的形象嗎?我從小被教導
如何當一個“有修養”的人。然而,做到外在的有修養,對別人來說就真的是個有修養而
且和善的人嗎?我不知道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模樣?但是現在的我,清清楚楚的察覺到
我即使壓抑自己的一言一行,卻避不開字裡行間的某種軌跡,再怎麼小心翼翼的斟酌字句
,大多時候免不了洩漏自己的立場。那對於別人來說,這樣的我會不會是一個“虛偽矯情
”的角色?我的本意或許是不願意傷害別人,可是到頭來還是傷害了周圍的人,也重重的
傷害了自己。花了那麼大的力氣“平復”自己“犧牲”自己的結果好像無益於事情的發展
。更多時候,這些壓抑成了一種本能,我習慣性的用退縮來避免我所害怕的衝突,你退縮
的部分是別人看不到的,不說的部分常常只能傷到自己。
要不乾脆把自己“攤”在外面給別人看透好了。那爆炸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嗎?爆炸是需要
技巧的。更重要的是“覺知”自己的憤怒源自於何處。有時候我們以為用平和客觀的語氣
說話,以為自己很有技巧的避開衝突點,卻忽略了自己或許還有沒有處理好的部分,像是
地雷一樣埋藏在句子中。這是不是地雷因人而異。很多時候某A不小心透露出在意的事情,
B卻完全看不到,C覺得很好笑而D氣得跳腳。每一個人多多少少有些心靈的地雷,踩到了是
否只能算運氣不好呢?我在看上面說的“茶壺裡的風暴”時候,曾經毫無覺察的覺得某一
個人的發言算是滿客觀的。但是在後來看到其他留言才驚覺到,那個我以為客觀的發言,
其實是因為我跟她的立場是一致的所以看不出來什麼不對勁。或者說,她的發言真的包裝
的很好,如果不是當事人,很可能看不到那個小小的地雷,我相信發言的人也沒有察覺到
她淡淡地評論其實還是有自己的情緒在裡面。短短的幾個字,總是有人會嗅覺敏銳的聞到
一些蛛絲馬跡。更有甚者,別人搞不好以為你是惡意的意有所指。
無論我們做什麼反應,都要養成覺知的習慣。覺知自己的平和是不是真的放下了,覺知自
己的憤怒來自於哪裡?其餘的,就只好聽天由命了。畢竟,像是這種事情,必須兩個人都
能抱持確實分辨自己情緒的心態。要爆炸當然可以,但是你必須清楚的知道自己說的是什
麼東西,避免自己情緒性的發言,也避免自己被對方情緒性的發言影響。有時候,你知道
某些人是難以在某些事情上溝通的,那就算了。逼迫別人去面對自己的情緒對我來說是不
道德的。
其實我只是沒發言,不然大概也避不開某個尷尬的角色。我應該慶幸自己沉默潛水的習慣
,讓我有時間看到別人的想法。
-----